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經學史專題一
Seminar on Scholarly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s(Ⅰ)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素卿 
課號
CHIN7419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0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9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經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主幹,流貫二千多年。每一時期的經學家由其時代出發詮經釋義,或針砭時弊,或安身立命,煥發出不同的思想光采。本課程依經學歷史之發展,分期討論經學之重要議題,俾使學生明瞭各時期之解經典範、重要著作與代表學者,進而發掘、探索研究主題。
本學期討論之專題,以兩漢至唐之經學議題為主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旨在引導研究生了解並探究經學歷史的流變,掌握各時期之重要議題,選讀代表性經解著作,梳理其歷時性脈絡,進而思考經學的意義與研究方向。 
課程要求
1修課學生自行閱讀劉師培、皮錫瑞、馬宗霍三家之經學史專書。
2.隨著課程進度,每周閱讀論文或專章至少2篇,撰寫摘要並參與隨堂討論。
3.自選一經與一項經學專題,依主題閱讀原典,建立參考書目,並擇要撰寫論文摘要,進行評述,報告研究心得。本學期將以「義疏學」為專題,學生可依經選擇相關義疏,深入研讀。
4.期末撰寫一篇合乎學術規範之完整論文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皮錫瑞,《經學通論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9年。
馬宗霍,《中國經學史》,臺灣商務印書館,1936。
喬秀岩:《義疏學衰亡史論》,臺北:萬卷樓,2013年。
 
參考書目
劉師培,《經學教科書》第一冊。劉申叔先生遺書本
皮錫瑞,《經學通論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9年。
馬宗霍,《中國經學史》,臺灣商務印書館,1936。
周予同,《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,1983年。
何耿鏞,《經學簡史》,厦門大學出版社,1993年。
湯志鈞:《經學史論集》,台北:大安出版社,1995。
蒙文通,《經史抉原》,成都:巴蜀書社,1995年。
許道勛、徐洪興:《中國經學史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林慶彰編:《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》(上) (下),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92及1994。

[日本]本田成之:《支那經學史論》,東京:弘文館,1927。
────撰,江俠菴譯:《經學史論》,上海:商務印書館,1934。
────撰,孫傖工譯:《中國經學史》,上海:中華書局,1935。
[日本]安井小太郎:《經學門徑》,東京:松雲堂書店,1933。
[日本]安井小太郎等撰,連清吉、林慶彰譯:《經學史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公司,1996年10月。
[日本]瀧熊之助:《支那經學史概說》,東京:大明堂,1934。
────撰,陳清泉譯:《中國經學史概說》,長沙:商務印書館,1941。

林慶彰、蔣秋華主編:《經典的形成、流傳與詮釋》,台北:臺灣學生書局,2007。
程元敏:《先秦經學史》,台北:台灣商務印書館,2013。

徐復觀:《中國經學史的基礎》,台北:學生書局,1982。
───:《兩漢思想史》,台北:學生書局,1993。
章權才:《兩漢經學史》,廣東:廣東人民出版社,1990。
湯志鈞等撰:《西漢經學與政治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4。
王葆玹:《西漢經學源流》,台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94。
張濤:《經學與漢代社會》,石家莊:河北人民,2001。
馬勇:《漢代春秋學研究》,成都:四川人民,1992。
張端穗:《西漢公羊學研究》,台北:文津,2005。
宋豔萍:《公羊學與漢代社會》,北京:學苑,2010。

[日本]加賀榮治:《中國古典解釋史(魏晉篇)》,東京:勁草書房,昭和39年(1964)。
簡博賢:《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》,臺北:黎明文化公司,1975。
───:《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》,臺北:三民書局,1986。
汪惠敏:《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》,台北:漢京文化公司,1981。
田漢雲:《六朝經學與玄學》,南京:南京大學,2003。
章權才:《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》,廣東人民
喬秀岩:《義疏學衰亡史論》,臺北:萬卷樓,2013年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末報告 
35% 
期末須撰寫一篇合乎學術規範之完整論文。 
2. 
主題報告 
40% 
主題報告2次。依主題閱讀原典,建立參考書目,並擇要撰寫論文摘要,進行評述。 
3. 
隨堂討論之表現 
25% 
每周閱讀論文或專章若干篇並撰寫摘要,隨堂每周都必須準備發言,參與討論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7  課程介紹
專題一:經與經學的形成 
第2週
9/24  專題二:先秦漢初的經學傳播 
第3週
10/01  專題二:先秦漢初的經學傳播 
第4週
10/08  專題三:漢武帝立「五經博士」及其相關問題 
第5週
10/15  專題三:漢武帝立「五經博士」及其相關問題
綜合討論 
第6週
10/22  專題四、兩漢的經學會議與今古文之爭
 
第7週
10/29  專題四、兩漢的經學會議與今古文之爭 
第8週
11/05  專題四、兩漢的經學會議與今古文之爭 
第9週
11/12  綜合討論:博士家法與通學 
第10週
11/19  專題五:魏晉南北朝經學之分合變遷 
第11週
11/26  專題五:魏晉南北朝經學之分合變遷起 
第12週
12/03  專題六:義疏學興起與經說統一 
第13週
12/10  專題六:義疏學興起與經說統一 
第14週
12/17  專題六:義疏學興起與經說統一 
第15週
12/24  專題六:義疏學興起與經說統一 
第16週
12/31  期末報告大綱 
第17週
1/07  綜合討論:義疏學的興衰